掌握氣候公約進展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與《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架構下的年度締約方大會 (COP)持續推動各項決策與行動,形成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進程。近年來,氣候協商焦點已從協定制度建構,逐步轉向執行與落實階段,議題涵蓋減量、調適、氣候資金、技術移轉、透明度及損失與損害等多元面向。環境部積極追蹤國際氣候公約發展,掌握各年度會議之決議方向與最新議題,作為我國推動氣候政策、參與國際合作及推進淨零轉型的重要依據。本區將依年度整理近年氣候公約主要會議 (自COP26起)之核心議題與決議摘要,協助社會大眾與政策推動單位掌握全球氣候行動的最新脈動。
《COP29 巴庫氣候團結協議 (Baku Climate Unify Pact)》,為未來十年全球資金流動與氣候行動奠定新方向。重點如下:
巴庫會議延續 COP28 的「阿聯共識」成果,聚焦四大主題:
- 確立新集體量化氣候資金目標 (NCQG);
- 推動全球調適目標 (GGA) 指標化與追蹤機制;
- 強化公正轉型與氣候韌性政策框架;
-
持續完善第六條市場與非市場機制規範。
地主國亞塞拜然以「Delivering for Implementation」為主軸,強調落實杜拜協定後的制度與行動連結,並呼籲建立具預測性、透明性與公平性的氣候資金體系。
本次最受矚目的成果為「新集體量化氣候資金目標協議」的通過。該協議確認:
- 資金承諾:已開發國家同意在 2035 年前,每年提供至少 3,000 億美元的氣候資金,以支持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 資金來源多元化:除了公共資金外,協議強調動員私部門和慈善機構的資源,目標是到 2035 年,每年籌措達 1.3 兆美元的氣候資金。
- 資金用途:這些資金將用於減緩、調適,以及損失和損害。
- 透明度與問責機制:為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協議建立了透明度和問責機制,要求定期報告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情況。
- 擴大貢獻者範圍:協議鼓勵新興經濟體和私自願提供資金,以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全球氣候行動的需求。
就全球調適目標指標訂定如標準、時程表等指引式決議,並啟動「巴庫調適路徑圖」(Baku Adaptation Roadmap) 與成立「巴庫高階調適對話」 (Baku High-Level Dialogue on Adaptation),以促進全球調適目標架構的落實並為調適行動提供治理與協調平台。
為回應首次全球盤點結果,巴庫會議通過「強化減緩行動路徑 (Enhanced Mitigation Pathway)」,主要內容包括:
- 於 2025 年前各國更新 NDC,並須涵蓋所有主要部門與淨零時間表;
- 鼓勵締約方提交「長期低排放發展策略 (LT-LEDS)」;
- 呼籲逐步淘汰未捕碳化石燃料補貼,強化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投資;
- 支持「綠色氫能夥伴計畫 (Green Hydrogen Partnership)」及「甲烷削減行動倡議 (Methane Action Initiative)」等多邊合作計畫。
技術建置與制度啟動,使市場與非市場機制均具備實施條件,為各國展開跨國減量合作與碳權交易奠定法律與程序基礎。此一進展不僅使《巴黎協定》下的全球碳市場正式成形,也為未來各締約方及合作夥伴 ( 包括非締約方經濟體 ) 提供了參與國際減量行動與相應調整的明確路徑。
COP29 在資金與行動層面均達成歷史性成果,確立氣候資金新時代的制度性起點。其「巴庫資金協議」不僅強化了開發中國家獲資金的可預測性,也促進私部門融資與多邊體系改革的深化。未來,氣候談判焦點將轉向 COP30 地主國巴西的「貝倫行動階段 (Belém Action Phase)」,預期將以全球調適目標落實與執行透明度為核心。
- 發布單位:國際事務組
- 發布日期:114-10-30
- 檢視更新日期:1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