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內容區塊[快捷鍵Alt+C]
:::

臺灣邁入碳有價時代?「氣候法」話說從頭

會議時間
114年04月14日10:00至12:00
會議地點
臺灣大學社科院3F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 台灣綠能公務發展協會
  • 台大氣候行動社
  • 臺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
  •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永續發展與民主治理平台
  •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主講人

蔡玲儀署長(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主持人

林子倫主任(臺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與談人

周素卿首席顧問(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蘇漢邦副院長(台灣綜合研究院)、黃業棠共同創辦人(氣候對策協會)

參與人數

現場86人次,線上觀看1,367人次

指導單位

環境部

本活動聚焦於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整體戰略,匯集政府、學界、產業與青年公民多元視角。蔡玲儀署長(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說明臺灣最新減碳目標、四大轉型與《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機制及其經濟影響,強調轉型過程中資金投入與產業競爭力提升。周素卿首席顧問(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剖析前瞻淨零科技及社會創新,介紹在地沙盒實踐與「公民團體創新試驗」,展示如何透過在地協作擴大公正轉型動能。蘇漢邦副院長(台灣綜合研究院)則詳述碳定價作為減碳加速器的法制推動,解析國際趨勢、臺灣法規架構、企業碳管理及碳市場發展前景。黃業棠共同創辦人(氣候對策協會)從青年視角出發,強調國際重大法案帶動氣候工作崛起,鼓勵青年投身綠領產業,發揮行動力和影響力,攜手開創全民參與的低碳革命未來。

蔡玲儀署長(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聚焦於臺灣2050淨零路徑,強調這是將氣候危機轉化為產業商機的關鍵過程。她詳細介紹了2035年減碳新目標,以及四大轉型(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和十二項戰略。報告說明《氣候變遷因應法》的法制基礎意義、碳費徵收細節(對象、費率、專款用途),並強調碳費為減碳誘因而非財政工具,對經濟影響有限。她也補充臺灣將逐步推動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制度(ETS),並透過政策及資金引導,激勵產業與民間資金參與,共同實現綠色經濟及能源自主。

蔡玲儀署長演講
蔡玲儀署長演講
蔡玲儀署長演講

周素卿首席顧問(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探討全球及臺灣淨零科技發展趨勢,舉例直捕碳、長時儲能及低碳氫能等前瞻應用。她指出臺灣每年將投入約150億元於淨零科技基礎建設,並面臨綠色供應鏈、地緣政治與衝突等挑戰。報告強調六大創新機制及「國家希望工程」,推動公民參與公正轉型。她以「5+1」創新制度及社會創新視角說明沙盒試驗案例,包含社區能源自給、山林碳匯和循環經濟,展現地方創新治理模式,呼籲第三部門共創綠領轉型,帶動在地永續發展。

蘇漢邦副院長(台灣綜合研究院)聚焦碳定價作為減碳加速器,說明碳稅(費)、總量管制碳交易及碳信用三大型態,並解析全球碳定價制度趨勢。報告具體介紹臺灣三大碳定價子法,包括碳費收費、自主減量計畫管理及減量目標,企業得以提出方案享優惠費率,並強調碳費與碳權的結合與應用。他強調企業碳管理對永續經營的重要性,鼓勵青年投入碳經濟產業,呼應未來碳市場發展與「台版碳關稅」的因應策略。

黃業棠共同創辦人(氣候對策協會)以青年行動視角出發,強調青年參與對氣候改革的關鍵力量。他以美國《降低通膨法》(IRA)為例,說明該法驅動氣候與能源投資,加速減碳並創造大量綠色就業,推動「綠領普及」新趨勢。黃業棠鼓勵青年以熱情與使命投入氣候行動,並強調個人參與不僅可自我實現,也是共同構築多元、公平低碳未來的重要力量。

活動合照
活動合照
活動合照
網站顏色切換 深色模式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