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挑戰下的海洋保育活動
陸曉筠署長(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林子倫主任(臺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柯佳吟主任暨教授(臺大生物多樣性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李之安企業永續資深經理(Ørsted沃旭能源)、呂伊庭創意總監(離島出版)
現場113人次,線上觀看1805人次
環境部
本活動以多元對話方式,結合政府、學術、產業與社會各界力量,回應氣候變遷下臺灣海洋面臨的挑戰。從陸曉筠署長(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強調的自然為本調適、法規基礎與公民參與,到呂伊庭創意總監(離島出版)倡議的以地方溝通、青年培力與跨領域串接為主的社會創新,再到柯佳吟主任暨教授(臺大生物多樣性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分析全球變暖下海洋臨界點、強調NbS及碳負化願景,最後由李之安企業永續資深經理(Ørsted沃旭能源)分享國際產業在生物多樣性管理和生態增益上的先進策略與標準。整體而言,這場活動不僅深刻揭示臺灣海洋面臨的多重壓力與治理複雜性,也強調跨界協作、社會共融及創新治理對打造韌性、多元及永續海洋未來的關鍵角色。
陸曉筠署長(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強調,氣候變遷對臺灣海洋生態系統、物理環境及社會經濟帶來深遠衝擊,舉例近年澎湖寒害、珊瑚白化及颱風威脅,凸顯具體風險。她介紹《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及《海洋保育法》,強調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推動基礎科研、棲地調查與復育,並擴展與管理海洋保護區網絡以增強生態韌性。簡報涵蓋資料庫建立、海洋生物復育(尤其珊瑚礁)、藍碳生態系統調查、跨部會藍碳合作,以及海洋空間的管制與原住民族權益維護。最後提出30x30保育願景,期以行動落實氣候風險調適並守護臺灣海洋。


呂伊庭創意總監(離島出版)以人與海洋疏離感切入,認為對海洋議題的理解與實踐需依賴地方溝通與多元串接,提倡「海洋作為一種方法」。她主張善用GIS及地方調適,設計防災地圖,強調每個人皆是行動者。簡報重視青年培力,推動課程涵蓋議題思辨、GIS應用、視覺化與田野調查,鼓勵地方知識串聯與政策倡議。她從漁民日常拆解漁業鏈條,討論永續漁業、責任消費及漁工權益等,並指出海洋空間治理涉及航道、防災、產業、國防等多面向,需跨領域、創新溝通。
柯佳吟主任暨教授(臺大生物多樣性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指出,暖化、極端事件及海平面上升正將臺灣海洋生態系推往臨界點,衝擊觀光、漁業及運輸。她深入說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透過保護、管理與恢復海洋生態,有效應對氣候衝擊、促進人類福祉與生物多樣性,並強調NbS涵蓋氣候調適、防減災、健康、糧食與水安全等多重效益。柯教授亦強調超越碳中和、追求碳負化目標,並介紹國際間如海洋碳大會上關於藍碳、航運脫碳及漁業轉型等前瞻議題。
李之安企業永續資深經理(Ørsted沃旭能源)介紹風電開發如何追求生物多樣性淨值正面效益(NPI),承諾2030年起新案場皆達到生態淨增。簡報梳理法規政策、社會共識、投資人及競爭優勢推動生態共存,詳述「衝擊減輕金字塔」(避免、減緩、復育、彌補、增益),並分享具體實踐,如棲地避讓、噪音管理及珊瑚復育(ReCoral)等案例。此外,強調與TNFD等國際標準對接,全面評估資產、物種、風險與機會,建立與綠能建置整合的生物多樣性管理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