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夥伴交流
臺灣積極與國際夥伴攜手合作,推動氣候行動與淨零轉型。透過多邊論壇、雙邊協議與技術交流,逐步建立以政策對話、制度接軌、技術創新及社會溝通為基礎的全球氣候夥伴網絡,展現臺灣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的實質貢獻與合作誠意。
環境部與日本、德國、瑞典、巴拉圭及多國政府與機構展開多層次交流。臺日合作聚焦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與政策經驗,舉辦「淨零關鍵力—CCS國際論壇」,邀集兩國產官學研專家探討碳封存策略、地質安全及社會信任機制。臺德合作延續自2018年簽署碳交易合作意向書,雙方透過排放交易研習及碳定價論壇深化制度建構與市場運作經驗交流;瑞典的碳稅與排放交易並行模式則提供我國在碳定價雙軌推動上的重要參考。
我國碳費制度正式上路後,環境部持續推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ETS)」的規劃,並於2025年舉辦「亞洲碳定價論壇」,邀集德國、歐洲及亞洲鄰國專家共同研討碳市場設計與管理實務,協助企業與政府共同提升減碳能力。同時,組成「綠色成長聯盟」,串聯部會、企業與金融機構力量,推動能力建構與國際合作,催生臺灣綠色產業鏈與永續投資動能。
在雙邊合作方面,臺灣與友邦巴拉圭共同簽署「在《巴黎協定》下之合作備忘錄」,展開碳信用合作與技術交流,落實第六條機制下的實質減碳行動,開創兩國氣候治理新篇章。另與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eSI)簽署合作備忘錄,引入「Digital with Purpose」與「ICT解決方案淨碳影響評估」等國際工具,推動綠色數位雙軸轉型,強化我國資通訊產業在淨零進程中的關鍵角色。
臺灣也持續透過國際平台深化多邊交流。例如「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國際研習營邀集25國專家與政策官員齊聚臺北,探討綠色經濟、再生能源、綠色金融與循環經濟等議題,展現我國推動淨零轉型的成果與國際合作能量;「COP29系列論壇」則與國際專家即時連線,討論氣候融資、科技創新與能源轉型趨勢,強化公私部門對全球氣候政策的掌握與回應。
透過這些夥伴關係,臺灣在國際氣候行動舞台上持續扮演積極的合作推動者,從政策設計到技術落實、從產業轉型到社會溝通,與全球攜手推進淨零路徑,展現「連結世界、共創永續」的決心與行動力。
國際交流成果與合作紀實
- 發布單位:國際事務組
- 發布日期:114-10-30
- 檢視更新日期:114-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