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國際合作行動
臺灣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透過資金協助、技術合作、能力建構及多元夥伴關係,協助友邦及夥伴國家提升氣候韌性與減碳能力。由外交部統籌,並由「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負責規劃與執行,我國長期在農業、公衛醫療、教育、資通訊、環境與中小企業等領域推動合作計畫,實現「共同因應氣候變遷、促進永續發展」的國際承諾。
投融資合作:以資金帶動減碳成效
我國雖無法參與聯合國架構下的多邊氣候資金平台,仍積極透過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及加勒比海發展基金等夥伴機構推動綠色投資。
- 歐銀綠色能源特別基金:協助波赫汰換老舊配電系統與建置智慧電錶,每年節省近1億度電,減碳逾1.5萬公噸。
- 氣候高影響力夥伴平台:以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推動綠色運輸與循環經濟,例如協助立陶宛汰換無軌電車、波蘭連鎖超商落實永續貸款機制。
- 加勒比海婦女綠色信用保證計畫:提供女性中小企業綠能融資與技術協助,實踐性別平等與公正轉型。
- 帛琉婦女與青年轉融資計畫:支持氣候脆弱國家推動創業與小額貸款,強化地方經濟與社會韌性。
技術合作:共享創新與風險管理經驗
國合會與國際智庫及專家合作,推動氣候技術移轉與應用。
- 貝里斯「氣候與海洋風險脆弱指標(CORVI)」計畫
結合美國史汀生中心及我國海洋委員會,共同建立城市氣候風險評估工具,整合環境、財務與政治數據,協助貝里斯市規劃氣候調適與海岸保護策略。
能力建構:強化人力與制度韌性
我國援外計畫聚焦人力培育、制度建構與環境治理,以教育與培訓深化氣候行動能力。
-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資源回收計畫:建立70處回收據點、舉辦百場研討與培訓活動,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
- 國際人力資源研習班:設立防災、廢棄物管理、綠色供應鏈與電動運輸等課程,分享臺灣經驗、強化各國決策能力。
夥伴關係:與NGO共築氣候韌性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臺灣結合非政府組織力量,支援小島國氣候調適。
- 與史汀生中心合作建立CORVI(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分析漁業與經濟發展風險,提出跨部門協作與藍色經濟發展建議,成果於COP26、COP27及UN海洋大會發表,提升國際能見度與合作契機。
地方與城市合作:城市夥伴共同邁向淨零
- 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我國12縣市加入,推動地方能源治理與低碳城市。高雄成立ICLEI東亞能力中心,桃園成為全球首個生態物流主席城市。
- CityNet(城市網):串聯亞太城市推動永續治理,臺北、高雄、臺中、桃園等城市積極參與,分享災害防減與智慧城市經驗。
產業與公民行動:推動綠色轉型與社會參與
臺灣企業與公民團體積極與國際接軌,擴大永續影響力。
- RE100、SBTi、TCFD:企業導入再生能源、設定科學減碳目標,並揭露氣候財務資訊。
- 民間團體行動:
- 台達基金會 — 連年於COP主辦論壇,分享低碳城市與儲能韌性方案。
-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 聚焦氣候教育與原住民永續議題。
-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 — 與帛琉共同辦理周邊會議,倡議以在地知識強化糧食系統韌性。
- 臺灣氣候聯盟 — 八家科技企業聯合參與COP28「Digital & Green」展館,推動數位×綠色雙軸轉型。
- 臺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 — 連續參與UNFCCC會議,為全球青年氣候網絡重要成員。
我國以多層次、跨領域的合作模式,將資金動能、技術創新、能力建構與社會參與結合為推動氣候外交的核心力量,從政府到企業、從地方到公民,形成具韌性與延展性的國際合作網絡。透過這些實際行動,臺灣不僅展現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責任與承諾,也以共享經驗、技術與資源的方式,為全球減碳與永續發展注入具體貢獻,攜手國際社會共同邁向淨零未來。
- 發布單位:國際事務組
- 發布日期:114-10-30
- 檢視更新日期:1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