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電配比
臺灣的電力結構為何?
2024 年全國總發電量為2,885.6 億度,較2023 年增加約62 億度,增幅2.0%。其中,燃煤發電占比39.3%,燃氣發電占比42.4%,再生能源發電占比11.6%,核能發電占比4.2%。再生能源發電量較2023年增加64.7 億度,顯示再生能源發展有所進展。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統計專區
拓展綠能
為了擴大再生能源的推廣,經濟部訂了一個目標:到2025年,要讓再生能源發的電占比提升到20%。具體來說,會以讓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達到20GW,離岸風力發電要達到5.7GW以上為主要目標。這些數字看起來可能很抽象,但其實背後代表的是台灣正在為未來環境的承諾而努力喔!

未來再生能源供給面的規劃為何?
太陽光電:在未來2026年到2035年,我們以每年要增加2GW的太陽能發電量為目標。首先從建築物的屋頂開始,根據2024年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1條更規定,新蓋的大型建築物一定要裝設太陽能板。至於地面的太陽能板,我們會優先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地方,例如一些使用率低的土地,或是可以同時做其他複合式用途的土地。
風力發電:經濟部規劃從2026年到2035年,每年要增加150萬瓩(1.5GW)的風力發電,讓大家清楚知道未來會需要多少離岸風電,這樣相關產業才能提前做好準備。這個計畫分成「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三個階段來進行,目前正在進行第2期的開發,同時也在規劃第3期的細節。

風力分布圖

光電分布圖

水力分布圖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發電概況」
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多元化
我國約99%天然氣供應仰賴國外進口之液化天然氣,依據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統計手冊」之統計數據,我國液化天然氣來源遍及中東、東南亞、澳大利亞、美洲、非洲及歐洲等地,透過分散購氣來源,可確保天然氣穩定供應。112年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為1,992萬公噸,主要來源包括澳大利亞(40.2%)、卡達(27.9%)與美國(9.8%)。

我國北、中、南皆有接收站,可分區供氣
進口之液化天然氣會由接收站進行卸收,再依市場需求量,將液化天然氣轉為氣態,透過管線系統輸送至用戶端。為配合能源轉型及國內天然氣需求成長趨勢,我國持續新增與擴建天然氣相關輸儲設備,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於2025年中啟用,屆時北中南3座接收站可達分區供氣,並藉由既有「8字型」海陸輸氣管網相互輸轉、備援。

資料來源:台灣中油全球資訊網